浅析:中国新型进攻手榴弹 威力小为何还要装备?
2月28日,网络上出现东部战区进行手榴弹实弹训练的多张照片,其中两张照片透露了中国军队新近装备的进攻手榴弹。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种手榴弹弹体呈圆柱状,绿色塑料弹体,弹体上有略微凸起的防滑纹路,上部为黑色翻板击针引信。这与中国军队以往使用的攻防两用手榴弹不同,这是一种进攻手榴弹。可能很多人不以为然,笔者怎么能通过照片就能判断这是进攻手榴弹,进攻手榴弹威力较小,为何还要装备?下面就听笔者详细说说。
以俄军现役的RGN和RGO手榴弹为例说明,RGN为进攻手榴弹(右),RGO防御手榴弹(左)。这两种手榴弹同属一个系列,引信通用,从结构上非常典型的显示了两种手榴弹的特点。
RGN进攻手榴弹(左)弹体较薄,主要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来杀伤敌人。而RGO防御手榴弹(右)采用双层弹体,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600多块弹片来杀伤敌人。传统观念认为,防御手榴弹破片较多,杀伤半径较大,因此威力更大。而进攻手榴弹因为主要靠冲击波杀伤,破片少,因此被认为威力欠佳,主要作为辅助弹种。
从结构上就可以明显看出右侧的RGO防御手榴弹因为半预制破片弹壳较厚,所以弹体直径较大。
这是两种手榴弹的剖面图,RGN进攻手榴弹弹壳重量为116克,装填炸药114克;RGO防御手榴弹弹壳重量为358克,装填炸药92克;两相对比,很容易了解两种类型手榴弹在杀伤方式上的区别。
手榴弹爆炸时,爆炸冲击波为球形结构,为了保证破片能够均匀飞向各个方向,因此以破片为主要杀伤途径的手榴弹大多要设计成卵圆形或者是球形。
而进攻手榴弹主要依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杀伤目标,所以弹体外形并不重要,因此都会选择便于制造和装填炸药的圆柱体。这也是笔者判断刚刚曝光的中国新型手榴弹是进攻手榴弹的重要依据。这是德国DM51手榴弹,右侧为进攻手榴弹呈圆柱状,左侧为破片套,两者组合后就是防御手榴弹。
这是DM51手榴弹的剖面图,可以直观了解手榴弹和破片套的内部结构。破片套内主要是钢珠,用来产生大量破片杀伤目标。
这是中国军队现役86式全塑无柄手榴弹的解剖模型,实弹全重260克,装药40克TNT,杀伤半径>6米,延期时间2.8~4秒,弹体内有1600颗钢珠,每颗钢珠的直径约3毫米。在最初确定了这种手榴弹“卵形、小平底、黄豆粒”的设计原则,即卵形弹体保证破片均匀飞散,小平底便于放置,破片只有黄豆粒大小,以保证有效破片数量和安全距离。这在当时也属于较为先进的水平。
然而,时代在变,随着单兵防护水平的日益提高,这种以破片杀伤为主的手榴弹正在失去其光芒。以中国维和部队2016年7月在南苏丹的遭遇为例,一发60mm迫击炮弹击穿92B步兵战车顶装甲,在乘员舱内部爆炸。因为有了全身防护服,只有两人牺牲,另外五人受伤。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迫击炮弹就是以弹片为主要杀伤方式,这样近距离的破片都无法有效击穿防弹衣,可以想象威力小得多的手榴弹会是什么样的效果。
但是,任何防弹衣只能抵达破片,却无法抵挡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对人体的伤害,就算是专业拆弹专家那种厚重的全身防护服都无能为力。不要小瞧冲击波,战场上80%以上的骨折都是冲击波造成的,而不是枪弹或者破片。也就是说,防弹衣的日益普及让进攻手榴弹和防御手榴弹的地位发生反转,以冲击波为主的进攻手榴弹才能更加有效地杀伤目标。
这是美军测试的模块化进攻手榴弹,主要通过弹体内的113克高能炸药产生的冲击波杀伤目标。
这种进攻手榴弹就是采用的便于生产的圆柱体结构,造价更低。
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弹体有通用接口,可以像乐高积木一样进行组合,最多可以将三枚弹体组合成一枚手榴弹,以增加杀伤威力。
可以想象,这种手榴弹如果是三个弹体串联,那么将有339克高能炸药同时爆炸,其冲击波会对目标造成极大伤害。可以说,美国和中国研制的新型进攻手榴弹都是为了应对日益普及的防弹衣,专门研制的近战利器。
这是同时曝光的另一张照片,显示了中国新型进攻手榴弹弹箱的内部构造。手榴弹放置在冲压硬质海绵内,即可以防震,又可以避免弹体之间相互碰撞,可以说这种包装方式是中国轻武器方面巨大的进步。一箱为30枚,符合中国军队每箱30枚手榴弹的传统习惯。
综上所述,此次曝光的新型进攻手榴弹反应了中国武器研制“与时俱进”的新变化,为军队提供了更加有力有效的武器装备。
本人是原SC军事贴图区版主hawk26,为大家提供原创军事内容,感谢大家收看。用微信扫描以下二维码或搜索“hawk26讲武堂”微信公众号,可以关注收听,谢谢!
使用苹果的各位壕,请点这个赞赏码